浓情粽香迎端午,一封家书寄真情,传统文化润学子,中华孝道代代传。时值端午节、父亲节来临之际,学而国学会围绕“我们的节日·端午节”开展了“端午表我心、家书寄我情”系列活动,学院院长崔照忠、党政办公室主任夏廷文、公共基础部主任郭兴华等近千名师生参加活动。
活动分为“不忘初心,爱我中华”和“孝行天下·一封家书”上下两篇,于6月10日落下帷幕。在“不忘初心,爱我中华”活动中,学而国学会为同学们普及了端午知识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,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。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,端午节还称“午日节、五月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、诗人节”等。古代百越之地春秋之前,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,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活动中,公共基础部主任郭兴华与同学们交流了周恩来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”、毛泽东“学不成名誓不还”、马克思“为人类而工作”等故事,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全国青年的希望来勉励大家:要爱国,忠于祖国,忠于人民;要励志,立鸿鹄志,做奋斗者;要求真,求真学问,练真本领;要力行,知行合一,做实干家。同学们深受启迪,并纷纷签名表达自己的“中国心”。
在“孝行天下·一封家书”活动中,崔院长寄语青年学生:孝道文化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古有二十四孝,流芳千古;今有孝行天下,爱传万家。家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,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,是墨香与纸张的完美结合。见字如面,一封家书承载诸多情感,同学们应当把对父母或家人、师长的感恩、感激,用心地付诸于你的每一次沟通、每一次行动、每一次体悟中去,拿起手中的纸和笔,书写内心情感,弘扬传统文化。随后,崔院长宣布,“孝行天下·一封家书”活动正式开始。
纸笔为媒,书信为介。同学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信纸和信封,提起手中的笔,用最原始的方法,书写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和情感,将心中对家的追望凝缩成一封封触动人心的家书,让情感不再压抑。有些同学表示这是第一次给父母写信,开始时有些无从提笔,但慢慢的感恩之情便在简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。“你第一次微笑着抱着我,你拉着我的手去幼儿园,你跟我讲故事,你送我来大学读书时整理床铺的情景…未来我只希望时光慢些再慢些,先让我带着你们看一遍这个美丽的世界。”同学们用朴实温暖的话语倾诉心声,用或感激、或遗憾、或怀念的笔触,书写自己与家人之间不用言说却积淀在心的情感,质朴却又动人。活动只是一个过程,体验只是一种形式,坚持才是一种品质,将信寄出后,同学们纷纷走到条幅前参加“传承孝道”签字承诺活动,郑重的签下自己的名字,许诺在今后的岁月中践行孝道,坚守孝道,传播孝道,坚定地书写属于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承诺和责任。
一封家书,寄出的不只是思念与牵挂,也是我院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及对生活的热爱,更是对于生命和亲情的深刻感悟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,要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,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。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,亲情的表达简单而细腻,通过今天的活动,同学们纷纷表示会把所感所悟凝聚成一种成长的磨砺,持续作为,进行到底,用一生点滴的行动体验跪乳反哺的神圣,用经典的书信体验孝道的广博。接下来,学院将继续用现代元素不断拓展和延伸中华传统文化内涵,展现新时代美好生活,引导广大师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(党政办公室,公共基础部)



